当前位置:首页 > 发展规划

河南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11-08-24来源: 阅读次数:0

   “十二五”是我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原经济区,奋力实现中原崛起进程的重要时期。为贯彻《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年)》(豫政〔2009〕78号)、落实《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意见》(豫发〔2008〕28号),实施《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科技工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推动中原崛起”的指导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和“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贯彻“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重大进展,实现多项突破,跨上了新台阶,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河南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1.科技创新环境明显优化。
    为加强科技创新,我省首次把自主创新体系放在省政府“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总体战略的高度进行部署,把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作为省政府“五大工程”之一予以推进。“十一五”期间先后出台了《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意见》、《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年)》和《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等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和重大措施,省政府成立了“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加强我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
    围绕加强科技创新活动,针对科技计划管理、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税收抵扣、科技成果奖励、高新技术产业化、人才队伍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为加快科技进步,促进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政策和法制环境。
    科技投入多元化,政府科技投入引导作用不断增强。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由2005年的55.61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74.76亿元,R&D占GDP的比重由0.53%提高到0.90%;财政科技投入由2005年的13.85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5.52亿元,增幅达到156%;企业逐步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由2005年的35.94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22.18亿元。
    通过深化改革开放,科研机构进行自主创新的动力与活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日益提高。50个省属开发类科研机构全部转制改制为股权多元化的科技型企业,省属社会公益及农业类科研机构完成了分类改革。
    分别与科技部和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等建立了省部会商和省院合作机制,更好的集成中央和地方的资源,解决我省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有效促进了上下互动。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渠道、领域和形式不断拓宽。全省已经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建立15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组织实施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解决了一批产业升级中急需的关键技术和先进技术。
    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通过举办科技活动周和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实施科普适用技术传播工程项目、建设科普示范点,以及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科普进企业、科普进村户活动,建立了省市两级科普网络,有效地提高了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2.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
    “十一五”以来,全省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取得了一大批显著的科技成就。我省获国家科技奖励连年创历史新高。“十一五”以来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97项,其中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科技进步二等奖75项;评审出省级科技进步奖1733项。2010年全省专利申请、授权总量分别达到25149件、16539件,比2005年分别增长180%、341%。“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高出同期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6个百分点左右。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2430亿元,比2005年增长182.6%。实施五大科技工程,运用“网络化配置资源”的新方法,有效集成了各类科技资源,大幅度提高了我省科技创新能力。
    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工程。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活动,促使骨干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带动更多企业走创新驱动型发展道路。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步伐加快,新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目前全省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0个,是“十五”期间建设总数的5.6倍,使我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达330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674个,是“十五”末的4.32倍。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突破,新建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我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零的突破;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51个,目前总数达到75个,是“十五”期间建设总数的3.13倍。建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成立了风力发电装备、盾构、生物疫苗、花卉、小麦、耐火材料、中药等8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产学研结合打造新兴产业集群的新机制,提升相关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其他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培育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6家,数量居中西部前列,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 140家;高新技术企业517家;郑州市、洛阳市成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新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2008年以来共立项实施67项,投入科技资金12000万元,拉动引导企业和社会总投资近60亿元,有力促进了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创造了小麦、夏玉米百亩连片一年两熟平均亩产1770.5公斤,万亩连片一年两熟平均亩产1548.6公斤的黄淮海平原单产记录,为我省粮食总产连年稳定在千亿斤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郑麦366产业化研究与开发”和“玉米新品种浚单20产业化研究与开发”等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培育推广我省两大粮食作物新一代的主导品种。百农矮抗58、郑麦366两个小麦品种在北方50年难遇的大旱中表现良好,“百农矮抗58”已成为河南省及黄淮南部麦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玉米新品种“浚单20”有望成为继郑单958之后又一个可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品种。优质专用小麦、杂交玉米、抗虫棉、杂交芝麻等一批优良品种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保障。小麦、肉制品、面制品和冷冻食品加工技术都迈上了新的台阶,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十一五”以来,全省共培育农作物新品种494个,其中国家审定新品种78个。
    实施节能减排科技工程。重点开发和推广应用了“低热值褐煤提质”、“多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培育节能减排科技示范企业60家。建成7个国家级和15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重点支持“中原学者”、科技创新团队等高层次科技人才围绕我省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十一五”期间培育中原学者16个,其中首批2名中原学者经过培育新当选为“两院”院士。支持创新团队107个,支持573名科技创新杰出人才和杰出青年开展创新活动。在全省企业和高校院所建立42个“院士工作站”,目前在豫“两院”院士17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360万人。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通过实施共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措施,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十一五”期间取得省级科技成果1733项,拥有技术贸易机构2863家,签订技术合同15002份,技术合同成交额101.7亿元。培育了一批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全省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122家,其中国家级11家,省级22家;建设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2家、省级技术转移中心4家;建设科技孵化器22家,其中国家级12家,省级10家。建设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10年,全省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648亿元,工业总产值2883亿元,工业增加值875亿元,利税总额370亿元,分别比“十五”末增加290%、298%、294%、212%。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家,是国务院时隔18年批准设立的第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使我省国家级高新区总数达4家,居中部六省首位;进区企业达6184家,产值上亿元企业198家;培育形成了1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7家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3.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按照《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部署,集中科技资源实施了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超高压变电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数字化装备关键技术、新药创制及中医药现代化等11个重大科技专项,共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项目54个,省财政科技投入4.19亿元,引导承担企业研发投入24.84亿元,新增产值406.61亿元,利润64.34亿元,税收23.29亿元。
    许继集团、平高集团承担的“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关键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开发出世界最高电压等级、最长输送距离和最大输送能量的特高压输电关键装备,并在世界首条100万伏晋东南-荆门交流和首条80万伏向家坝-上海直流等输电工程中成功应用,省财政投入2000万元科技资金,企业投入2.2亿元,目前两家企业已获订货总金额近66.3亿元,2011年可望超过百亿元。风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实施的“兆瓦级风力发电成套装备”重大科技专项,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开发出2兆瓦风电整机和1.5-3兆瓦电机、风叶、轴承等主要部件,有望形成百亿规模的新兴产业群,为培育壮大我省新型电力电气装备产业提供重大技术装备和科技支撑。
    郑煤机实施的“大采高液压支架及电液控制系统”重大科技专项,开发出世界最大采高的7米液压支架,并攻克了核心技术电液控制系统,完成了胡锦涛总书记交给科技界的任务,新增销售收入45亿元,胡锦涛总书记亲笔批示“谨表祝贺”;中铁隧道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实施的“盾构成套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重大科技专项,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机中标北京、郑州、重庆等地铁工程,合同金额15亿元;石油二机实施的“数字化超深井石油钻井装备研制”重大科技专项,产品出口俄罗斯、匈牙利等国家。为打造我省数字化装备产业提供了重大技术装备和科技支撑。
    中硅高科实施的“千吨级多晶硅”、洛阳尚德实施的“高效晶体硅太阳电池”和新能光伏实施的“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重大科技专项,累计创产值96.97亿元,利税16.92亿元,并带动我省形成了百亿产能的硅-光伏产业。
    华兰生物通过实施“甲型H1N1流感疫苗”、“流脑疫苗”、“治疗性乙肝疫苗”等重大科技专项,主导产品成功实现了转型升级,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量占全国的40%以上,为我国甲流感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洛阳普莱柯承担的“家禽主要疫病新型诊断技术及新型疫苗研究与开发”重大科技专项,填补了禽用疫苗生物制品领域的国际空白。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河南)基地建设取得显著成就,顺利通过验收。为打造我省生物及新药产业提供了重大技术支撑。
    洛玻集团承担的“超薄电子玻璃浮法生产设备和工艺”重大科技专项,开发出0.55毫米超薄浮法玻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提升了我省特种功能材料及制品产业的技术水平。
    中信重机的“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金龙铜管的“精密铜管四辊旋轧和四联拉新装备”、豫光金铅的“熔池直接炼铅新工艺”节能效果十分显著。中平能化的“瓦斯轴承—发电—矿井热害治理”,降低井下综采面温度达80C,大大改善了矿工的劳动条件。为打造节能环保技术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十二五”期间面临的形势  
    我省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还不适应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与建设创新型河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支撑实现两大跨越和中原崛起的战略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一是全社会创新意识薄弱。不少地方和有关工作部门抓经济发展仍着眼于铺摊子、扩规模,没有形成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行动。不少企业仍单纯追求数量和速度,缺乏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动力。社会也尚未形成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意识和氛围,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2010年全省全社会研究开发费用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0.95%,远低于全国1.7%的平均水平。高水平研发团队和领军人才缺乏,全省仅有院士17人。能够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关键问题的高新技术和自主创新成果少。三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有待深化,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动力不足,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科技创新管理的统筹协调不够,有限的科技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四是支持和鼓励创新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国家和省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有些没有得到很好落实。有利于培养、吸引、留住人才,支持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与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为确保我国在新形势下更好更快发展,国家作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明确提出,到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实现两大跨越,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依靠传统生产要素投入获取经济高速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走依靠自主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子成为必然选择。
    科技创新事关民生,事关未来,是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未来发展的战略主线。科技创新决定科学发展,决定持续提升,决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决定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成效,是我们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支撑、内涵、精髓。要将中原经济区最终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动力支撑,这个动力支撑主要来自于科技创新。只有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科技创新上,依靠科技创新的动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活力,才能实现河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把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从根本上解决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更加有力有效的科技支撑。
    二、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推动中原崛起”的指导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和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以提升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发展需求为根本目的,以应用开发研究为重点,以集中资源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重要抓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难题,打造新兴产业,振兴提升传统产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把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以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为主体,以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集聚区及其他各类科技园区等为载体,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建设我省自主创新体系。依靠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创新型河南,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
     “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
     ——突出重点和统筹兼顾相结合。既要以重点领域、骨干企业和战略性任务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重点,又要统筹兼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撑。
    ——市场主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科技创新,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调控作用。
    ——自主研发和开放合作相结合。既要立足自身基础和优势,不断提高我省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又要大力加强与国内外的开放合作,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联合研发等技术途径解决自身尚无能力解决的问题。
    ——企业为主体和产学研用相结合。既要大力引导和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又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全社会创新力量的作用,推动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用有机结合。
    ——应用开发和基础研究相结合。既要坚持以应用开发研究为主开展科技创新,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又要立足长远,重视科研基础条件建设,选择对我省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且有优势的领域加强基础研究。
    (二)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 
    大幅度提高科技发展总体水平,力争在主要领域缩小差距,在优势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局部领域实现突破。初步建设要素完备、配置高效、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全省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为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综合竞争力提供不竭动力。
    到2015年,全省总体科技发展水平达到中西部地区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0%,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年专利申请量超过3万件,取得一批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
    发展目标:
    1.突出战略重点,实现重大关键技术突破。
    针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突出重点,突出战略性和前瞻性,最大限度地整合集成科技资源,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集中解决全省经济社会、特别是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以关键技术的突破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和引领先导产业的形成发展。
    2.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大力实施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加快培育创新主体,丰富发展创新载体,努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涉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农民创新组织互为补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体系,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全省自主创新能力。
    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
    围绕新能源、生物及新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加快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步伐,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新兴高新技术先导产业;围绕装备制造、冶金、化工等工业主导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推动工业主导产业振兴升级,实现大中型企业关键装备、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围绕资源能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和信息化等基础产业领域,加快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基础产业。
    4.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大力实施粮食核心区建设科技支撑工程,继续加快小麦、玉米和水稻等新品种选育,并加快实现产业化和换代升级,为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提供支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推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发展壮大现代农业;促进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及土壤、水等资源合理有效利用,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基本实现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5.大力发展民生科技,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节能减排、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加强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研发,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以科技创新促进生态省建设,为现代城镇体系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使科技创新更多地惠及民生。
    6.优化科技人才结构,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培育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人才梯队,为科学发展和中原崛起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力争实现我省院士培育工作实现新突破;凝聚一批取得重大科学成就的国内外知名学者;造就一批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的高级专家;建设一只综合素质硬、专业贡献大、团队效应突出、引领作用明显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到2015年,逐步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
    7.加快培育创新型产业集聚区,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步伐,建设一批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和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培育一批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3-5家省级高新区,力争实现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实现新突破。通过实现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聚集,培育一批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引导和促进我省产业集聚区走创新驱动型科学发展道路,提高产业集聚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8.加强重点领域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根据《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年)》确定的优先领域和战略重点,统筹把握科学前沿发展趋势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需求,组织实施基础研究重大项目,超前开展研究,不断提升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通过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带动我省优势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
    专栏1:“十二五”科技发展主要指标
    1.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到2015年达到1.6%; 
    2.发明专利年授权量在中西部地区处于前列; 
    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0%以上; 
    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
    5.每万劳动力中R&D人员达到25人年。
    三、重点任务
    (一)突出战略重点,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结合为基本方法,以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把解决产业转型升级技术瓶颈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力争攻克一批产业重大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竞争力;突破一批战略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带动形成和壮大一批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明显的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
    “十二五”期间,主要通过开发煤制乙二醇、甲醇汽油柴油、聚甲醛、焦炉煤气制乙炔、煤系针状焦等,改造提升煤化工产业;开发应用低温低电压铝电解新技术和450KA以上电解槽,促进电解铝企业节电节本,开发高精度铝板带箔,轨道交通、客车和3C产品用高端铝材等,改造提升电解铝产业;推广应用钢铁超快冷新技术,研究开发钢铁可循环流程工艺,开发超高强度钢,冷轧取向硅钢,低温超高压容器、核电、海洋工程、石油、风电等用钢,改造提升钢铁产业。实施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郑麦366”产业化研究与开发、玉米新品种“浚单20”产业化研究与开发、亩产800公斤超级小麦新品种培育、超高产水稻新品种培育等重大科技专项,为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实施名优花卉苗木产业化技术开发、家禽主要疫病诊断技术及多联疫苗、家畜主要疫病诊断技术及多联疫苗、优质高产棉花新品种培育、高产抗病蔬菜新品种选育等重大科技专项,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实施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兆瓦级风力发电成套装备、高速铁路供电系统成套装备、核电级防爆电机、智能电网装备等重大科技专项,培育壮大新型电力电气装备产业;实施多晶硅节本降耗技术、高效晶体硅太阳电池、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物理法太阳能级多晶硅等重大科技专项,打造硅材料与光伏产业;实施治疗性乙肝疫苗、流感疫苗、流脑疫苗、喜树碱类抗癌药全合成、半合成抗生素母核及阿莫西林和头孢类系列产品等重大科技专项,打造生物及新药产业;实施大采高液压支架及电液控制系统、数字化超深井石油钻井装备、全断面隧道盾构机、特大型空分设备、数字化变电站、数控大型机床等重大科技专项,打造数字化装备产业;实施聚晶金刚石复合片、首饰级大颗粒人造金刚石单晶、优质钢精炼用高档耐火材料、CTP版材用铝基板、镁合金挤压型材、高精度钛带材新工艺等重大科技专项,打造特种功能材料及制品产业;实施新型光学引擎和数字投影机、紫激光计算机直接制版材料、微显示电视机、高性能喷墨绘图仪等重大科技专项,打造光电技术产业;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低热值褐煤提质新技术及装备、多金属伴生矿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清洁镀金材料柠檬酸金钾、精密铜管四辊旋轧新工艺及装备、熔池熔炼直接炼铅工艺等重大科技专项,打造节能环保技术产业;实施秸秆纤维乙醇产业化关键技术、生物柴油及其专用原料林开发等重大科技专项,打造生物能源产业。
    (二)凝聚创新资源,壮大自主创新主体。
    1.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工程,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和在自主创新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并以此为平台开展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用结合。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并以此为示范引导广大企业走创新驱动型发展道路。引导社会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流动,通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2.发挥科研机构骨干作用。深化科研机构改革,推动建立现代院所制度,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在自主创新中的引领和骨干作用。稳定和壮大科研机构人才队伍,支持鼓励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积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同时支持科研机构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省外科研资源的作用,支持中央驻豫和军口科研机构积极参与我省自主创新活动。支持发展民办科研机构。
    3.强化高等院校生力军功能。根据我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需要,调整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向,探索建设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改革高等院校科研绩效评价机制,引导高等院校科研人员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与企业联合开展能够提升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应用开发研究和成果转化。同时支持高等院校在基础前沿技术、社会公益技术领域开展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
    4.加强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建设。抓好“培养、引进、用好”三个环节,培养造就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通过“中原学者”、“ 创新团队”、“杰出人才”、“杰出青年”等计划,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和一支创新型科技人才骨干队伍。实施中原崛起百千万海外人才引进工程,积极引进海外及省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规模,优化人才队伍的结构,提升人才队伍的层次。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着力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和农村科技服务人才。在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开展创新精神和创新知识教育,为科技创新提供大批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建立完善人才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动员社会创新人才积极投身创新活动,促进全社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三)建设创新平台,丰富发展自主创新载体。
    1.加快发展企业研发中心。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设自主研发基地和联合研发平台,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工程化,围绕我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骨干企业为重点,优先布局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和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企业研发中心。到2015年,新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个,企业技术中心400个。
    2.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开展事关我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前沿技术和战略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学术交流,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依托重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有条件的企业及事业单位,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高校重点实验室等建设。到2015年,新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50个,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新突破。
    3.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和其他科技园区。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集群为目标,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做强做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建设区域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基地。重点围绕省定产业集聚区建设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和服务设施,加强科技支撑能力,选择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予以重点支持,培育一批走创新驱动型科学发展道路的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到2015年,培育30个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加快科研机构生产试验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及其他各类科技园区。
    4.积极发展创业孵化基地。以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863软件孵化器、中部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创业服务中心等为依托,积极发展科技创业孵化基地。完善功能,提高服务能力,为中小科技企业和大学生等个体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帮助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5.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选择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我省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组织相关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和合理衔接,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紧密的技术合作和联合攻关。各成员单位以开放合作促进互利共赢,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技术标准,共同提高核心竞争力,共同打造和壮大新兴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十二五”期间,促进“风电”、“轨道交通”、“花卉”、“生物医药”等联盟的发展,争取以我省为盟主组建“矿山装备”、“电解铝高效节能”、“小麦”等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6.发展其他各类有效的创新载体。围绕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建设和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种质资源共享平台、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检测技术平台、科技和人才信息服务网络、技术贸易和技术产权交易网络、生产力促进网络、知识产权服务网络等能有效服务各类创新主体,帮助完成创新目标任务的创新载体。
    (四)围绕优先领域,攻克关键技术。
     1.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以省、市、县三级农业科研机构和涉农高等院校为骨干,充分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在确保粮、棉、油、肉、蛋、奶等大宗农产品均衡供给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粮食核心区建设科技支撑工程,为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和农产品平衡供给提供支撑;以粮食安全、畜禽安全为核心,以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等为重点,大力推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装备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发展壮大现代农业。
     种植业领域,重点支持农作物良种培育及产业化开发,大力推动转基因、分子标记等现代育种技术在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中的应用,加速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主导品种的换代升级;积极建立新品种的规模化制种、亲本繁育、种子质量检测、种子包装加工等技术体系,促进种业的快速发展;加强良种与良法相配套,集成组装一批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丰产高效简化栽培技术体系;大力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关键技术的集成与应用,加强保护性耕作、机械化高效生产等重大关键技术创新和示范,进一步提升耕地生产力;加大环境友好型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研制和推广力度,大幅度减少面源污染;加强精量播种、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施药等精准作业技术的研究示范及推广应用,推动精准农业发展。
    重点支持棉花、花生、油菜、芝麻、烟草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与新品种选育,加快主要经济作物主导优良品种的换代升级;加强经济作物优质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积极开展棉花、花生、油菜等产业化研究与开发,推进经济作物生产健康发展。
重点支持蔬菜、花卉、果树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与新品种选育,加快园艺作物优良品种换代升级;加强园艺作物优质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积极开展蔬菜、花卉、果树等产业化研究与开发,推进园艺生产健康发展。
    专栏2:种植业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农作物育种。超级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产业化研究与开发,超级小麦新品种郑麦366产业化研究与开发,超级小麦新品种选育与示范,亩产800公斤超级小麦新品种培育与示范,玉米新品种浚单20产业化研究与开发,优质高产棉花新品种培育与示范,超高产水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优质专用型花生新品种选育与示范,超高产玉米、大豆新品种选育,优质高产棉花、花生、油菜、烟叶等新品种选育及主要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主要农作物制种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蔬菜、园艺。名优花卉苗木产业化开发,高产抗病蔬菜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名特优果树、西甜瓜新品种的选育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栽培及配套技术。主要作物重大病虫害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耕地培肥与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主要农作物简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精准农业的研究与应用,设施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循环农业模式研究与示范,主要作物机械化生产与农艺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畜牧养殖业领域,引进优异的畜禽种质资源,借助现代生物技术手段,保护、创新和有效利用我省优异畜禽种质资源;加强饲料、兽药和疫苗等主要投入品安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重点支持开展畜禽水产清洁生产技术和畜禽主要疫病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提高肉、蛋、奶及水产品的质量和产品安全水平;积极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水产养殖技术,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支持研发养殖场污染控制关键技术、资源化利用新技术及配套设备的开发,实现畜牧业健康养殖和生态安全。
    专栏3:畜牧养殖业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的保存,创新和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开发。
    养殖技术。猪主要疫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新型疫苗开发,生猪健康养殖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肉类质量安全检测及溯源技术研究与示范,畜禽清洁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禽畜重大疫病监测、预警、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新型疫苗研发,资源节约型安全高效饲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畜禽及水产健康养殖、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配套设备研发。
    林业领域,重点支持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创新与利用技术,速生丰产林生产关键支撑技术等研究,林业生态安全技术研究与生态体系建设,重点开展木本粮油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加强林木生物灾害形成机制、检测技术和综合治理研究,开展木本粮油开发利用技术、林特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森林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进一步发挥林业在保护生态、粮食安全和降耗减排中的重要作用。
    专栏4:林业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种质资源。名特优经济林与果树种质资源创新与集约化定向培育技术,珍稀乡土树种遗传改良。
    生态林业。速生丰产林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农林病虫害监测诱控技术推广应用,脆弱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复合农林业与平原农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技术研究,木本粮油综合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特色林产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发和推广,森林及湿地有害生物灾害形成机制、检测和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示范。
    农业微生物领域,重点支持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饲料添加剂、生物调节剂等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加强野生食用菌资源保存与利用、食用菌新品种选育、食用菌规模化生产新技术等研究,推进食用菌标准化、产业化进程;开展农用生防微生物菌株改良及其抗病虫基因发掘利用研究,加强微生物肥料、微生物饲料复合菌剂、微生物农药制剂等农用微生物制剂研发;围绕节能降耗和减少污染,应用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技术培育筛选微生物发酵菌种,优化发酵工艺,提升传统食品发酵技术。
    专栏5:农业微生物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菌种培育。食用菌新品种培育及栽培技术研究与标准化生产,农用发酵菌种的培育、筛选及应用。
    微生物利用及其制剂。残留农药生物降解技术推广和应用,农用微生物制剂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生物农药高效制备技术研究与开发,生物肥料及生物调节剂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绿色生物饲料添加剂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农副产品加工领域,重点支持粮油、畜禽、果蔬、乳品、薯类等主要农产品的加工、贮藏与流通关键技术、材料及装备研发;加强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的高效增值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农业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开展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与全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研究、示范与推广,确保农产品加工业良性循环发展。
    专栏6:农副产品加工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大宗农产品加工。钠盐法生产高纯度L-乳酸关键技术,小麦、玉米、稻谷、大豆、畜禽肉、果蔬、薯类等主要农产品的深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小麦、畜禽肉、果蔬等贮藏流通关键技术与材料研发与示范,油料作物深加工及其节能减排新技术研发与集成。
    副产物综合利用。家禽骨血加工关键技术产业化研究与开发,米糠、麦麸、胚芽、畜禽骨血油脂、果渣、豆粕等副产物综合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农业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农业装备领域,大力发展大型、高效、多功能的现代化农业装备,重点支持农业装备关键技术、农机核心部件和新型高效节能设备研发;开发主要粮食作物、薯类和油料作物生产装备和节能环保型作业机械,开发畜禽养殖、设施农业、农林产品加工与贮运关键机械和设备;加强农机与农艺技术的结合,研究开发能够精量控制水、肥、种、药施用量的优质农机,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显著提高农业装备技术含量和现代化水平。
    专栏7:农业装备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粮食机械。多功能玉米联合收获机械研发与示范,一年两熟区少耕除草与小麦免耕播种机具研究,新型半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研发关键技术。
    经济作物机械。自走式采棉机研发,花生、油菜和薯类等秋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的机械化装备关键技术。
    其他。面制品主食化生产设备研制与示范,农田种、肥、水、药精量施用装备研发与示范。
    循环农业领域,重点开展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农业产业链延伸过程中的清洁生产等技术研究。着力研发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加强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资源的多元、多级循环利用体系和循环过程清洁生产和污染物控制技术研究,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
    专栏8:循环农业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高效生产。农田水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农田养分循环调控与肥料减量化技术研究,耕地培肥与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环境友好型化学农药的研制与示范推广。
    废弃物利用。作物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畜禽粪便等废弃物循环利用新技术研发。
    其他。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农林固碳减排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农业生境过程控制技术研究。
    农业防灾减灾领域,加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定量评估技术研究,开展人工增雨消雹等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对策研究和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等的研究,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提高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能力。
    专栏9:农业防灾减灾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防灾减灾。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和定量评估的技术研究,农林生物灾害防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人工增雨消雹等技术研究与应用。
    2.推动工业主导产业振兴升级。
    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研发和推广应用一批既能扩大内需又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化工、食品、服装纺织等工业主导产业为重点,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强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结合,大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装备,加强质量管理和自主品牌建设,进一步拉长产品和产业链条,提高终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开发资源、能源节约及综合利用、污染减排与治理、清洁生产等新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装备制造工业领域,重点研发整机系统集成、自动控制等关键技术;重点支持高效清洁发电、煤矿与金属矿采掘、城市轨道交通等所需的重大装备和基础部件研发;支持矿山、工程、石油钻采、电力、环保、空分、振动、数控加工、节能、中高压变配电等领域大型成套装备研制;重点扶持特种精密轴承、高精度齿轮传动装置、液压控制器、特种阀门、气动及液压元器件、中高档传感器等基础部件研发;扶持大型精密模具、精密高档磨料磨具、精密复杂刀具、精密量仪等加工辅具研发,提高产业配套能力。 
专栏10:装备制造工业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能源装备。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兆瓦级风力发电成套装备,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轴承研发,低热值褐煤提质新技术及装备,大型甲醇和醋酸联合装置,醋酸装置,兆瓦以上大型风电齿轮箱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大型风电安装吊机研制及产业化,特高压输变电装备(换流阀、全封闭组合电器、保护控制系统等),电牵引采煤机,液压支架及薄煤层综采成套装备,煤炭超深矿建井及提升关键装备,主辅逆变器及安全控制装备。
    服务重点工程的重大装备及基础部件。高速铁路供电系统成套装备,智能电网装备,高速铁路供电及自动化控制系统,全断面隧道盾构机,集装箱、风电等吊装机械,架桥运梁设备,大型施工及养护机械装备,高速铁路客车装备。
    大型成套装备。大采高液压支架及电液控制系统,数字化超深井石油钻井装备,全断面隧道盾构机,特大型空分设备,大型高效节能活性石灰成套技术及关键装备,数字化变电站,数控大型机床, 6m/s超高速节能乘客电梯研发,TBD620L6高速大功率柴油机研发,新型矿山装备,大型挖掘机,旋挖钻机,大型矿用车,深海油气勘探开发装备,新型钻探装备,城市垃圾处理成套设备,污水污泥处理设备,余热余气循环再利用设备,大型空分设备,大型振动机械,精密大型专用数控机床成套装备,数控全液压模锻设备,高效热交换器,煤粉气化炉、脱硝脱硫设备,大中型防爆电机及电器,大型装备在线监测系统,货物高速分拣系统和装载机械,玻璃加工装备,大型水泥生产线系统集成技术。
    基础部件。风电轴承,航空航天轴承,高速铁路客车轴承,液压控制器,特种阀门,气动及液压元器件,中高档传感器,高性能电线电缆。
    加工辅具。高强高韧耐腐蚀新型石油钻具产品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大型精密模具及标准件,高档精密磨料模具,高效精密复杂刀具,高精度智能化数字化量仪。
    汽车工业领域,重点研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支持乘用车、客车、专用车、载货汽车、集装箱运输车的整车设计开发能力及平台建设;加强开发发动机、变速器、转向器、汽车电子等汽车关键零部件,鼓励研发排气净化、安全性、NVH(振动、噪声、平顺性)等关键技术。
    专栏11:汽车工业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新能源汽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电动汽车,混合动力客车,新能源汽车专用发动机和动力模块的优化设计,大容量动力电池,超级电容模组,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网络。
    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汽车零件在线检测控制系统,汽车整车设计,汽车轻量化及回收再利用,国IV、Ⅴ标准节能发动机及配套零部件,高效内燃机技术,排气净化、汽车安全技术,NVH(振动、噪声、平顺性)、汽车动力转向、悬挂及制动系统关键零部件,汽车空调及其关键零部件,汽车仪表数字化,车用及车载电子产品开发,CAN总线及控制系统,高效变速器,汽车通用节能技术,高性能低噪声低阻力轮胎,客车专用桥及悬架。
    有色工业领域,重点支持研发高强高韧铝合金板、饮料罐板、印刷基板、高压电容铝箔、高纯铝生产技术;研发电子产业用铜材、高纯无氧铜材、冷凝铜管、高精度高性能铜合金板带及环保节能短流程铜材生产技术;开发镁合金连续铸轧、镁合金板带和型材、镁合金压铸与焊接关键技术;支持研发海绵钛清洁生产和钛合金深加工技术、钼钨选矿及精深加工技术;重点支持铝电解、铅锌冶炼、镁冶炼重大节能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低品位铝土矿、低钴镍和高铁红土矿经济高效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专栏12:有色工业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铝合金冶炼技术。低温低电压无效应惰性阳极等铝电解重大节能技术,亚融盐生产氧化铝新技术,高浓度碳酸化分解生产砂状氧化铝技术,高大型全息智能化倾动式熔铝炉技术。
    铝合金精深加工技术。紫激光计算机直接制版材料,CTP版材用铝基板,高性能铝合金板材铸轧,高纯铝及大尺寸靶材,高精度高性能铝板带箔精深加工,大断面复杂铝合金型材制备技术,轨道交通和汽车用铝合金及加工技术。
    铜合金制备及精深加工技术。高精度高性能铜板带箔精深加工,集成电路用引线框架铜带,高纯无氧铜,特种耐蚀及环保型无铅易切削铜合金,细径内螺纹铜合金传热管材,高导铜合金线材等连续化铜加工节能技术与装备。
    镁合金制品及精深加工技术。镁合金挤压型材,内热法炼镁和高纯镁制备,镁空气燃料电池阳极,交通工具及电子用镁合金制品。
    钛合金制品及精深加工关键技术。高精度钛带材新工艺,高精度大卷重钛带材短流程工艺技术研究,电解法制钛,航空、船舶、医疗及大飞机钛合金铸锻件,钛合金换热器等制品关键技术。
    铅、锌、钼、钨冶炼及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熔池熔炼直接炼铅工艺,锌、钼、钨冶炼重大节能及精深加工技术。
    有色金属高效综合回收利用技术。赤泥综合利用技术,低品位铝土矿开采及高效利用,铅锌回收高效利用,共生低品位难选冶的褐铁矿等选冶技术,深部开采及尾矿综合利用。
    钢铁工业领域,重点支持非高炉炼铁、高效低成本洁净钢及纯净钢、共生低品位铁矿选冶及尾矿综合利用、钢渣综合利用等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发展电站用特厚钢板、高强度机械用钢和建筑用钢、高档工模具钢等高档钢材品种及特殊大型锻材,开发焦化产品回收、余热利用、铁合金和炭素等先进节能减排技术。
    专栏13:钢铁工业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钢铁冶炼及制备新技术。非高炉炼铁,连铸薄带、高效低成本洁净钢及纯净钢生产,大型板坯连铸等关键技术。
    高档钢铁新产品研究开发。核电用特厚板,电站及船用钢板,高强度机械用钢,高档电力及风力发电用钢,高级耐磨钢,高压锅炉管,高强度建筑用钢,高强度大规格抗震钢筋,高档工模具钢,弹簧钢,轴承钢,高强度轿车用钢,高级别无缝钢管,高强度耐候钢、高档精密不锈钢、低温超高压等特殊用途钢及特殊大锻材,抗腐蚀大变形管线钢,耐火钢及钢帘线用钢等新钢种的开发。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关键技术。高炉余热余能利用,高温高压干熄焦,钢渣综合利用,烧结余热利用,烟气脱硫,高炉炉顶余压发电和干法除尘,转炉煤气干法除尘及回收,铁合金、炭素等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技术。
    化学工业领域,重点支持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研发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甲醇深加工、粉煤加压气化、煤制烯烃、焦炉煤气综合利用、煤焦油精深加工等技术,支持煤化工下游产品、煤化工关键装备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煤制炔烃、煤制油的研究;加快离子膜烧碱新工艺、先进磷化工、缓控释肥料等技术;支持大型整流技术、石化产品深加工新技术开发;开发新型化学原料、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工程塑料和专用树脂;加快研发化工清洁生产工艺和节能降耗技术、可再生资源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数字化制版技术。
专栏14:化工工业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煤化工关键技术。300万吨焦化焦炉气合成二甲醚示范工程,高效节能型汽轮机油,大型甲醇和醋酸联产,焦炉煤气合成二甲醚,壳牌炉气化技术,航天煤气化炉,煤制烯烃、乙炔和乙二醇,一步法合成二甲醚,煤层气合成甲醇,二甲醚、煤系针状焦等煤焦油精深加工,聚甲醛、聚碳酸酯生产技术。
    石化产品深加工技术。碳五深加工关键技术。
    盐化工关键技术。氧阴极低槽电压离子膜法电解制烧碱,造纸用化学品。
    高分子化工关键技术。特种聚氨酯组合料及制品,CTP版材制备,柔性版和数字印刷影像接受材料,电子纸,等离子体法聚氯乙烯,氯化聚合物,低分子量聚丙烯酰胺,己二胺、己二酸、丙烯腈法己二腈生产技术。
    精细化工关键技术。聚乳酸、新型制冷剂、煤化工等新型高效催化剂,绿色水处理剂,胶硫化促进剂生产技术。
    化学生产工艺及装备。高效蒸发技术装备,耦合吸附分离技术,特种高压反应器,高效精馏塔及填料。
    化工清洁生产技术。双氧水制水合肼及环氧丙烷关键技术。
    食品工业领域,围绕现代食品产业的重大技术需求,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核心,做强做大面制品、肉制品、果蔬产品、乳制品、豆制品、油脂、淀粉等优势产业链,重点支持新型分离、质构重组、物性修饰、冷杀菌、节能干燥、现代生物、快速检测、食品物流等新技术及装备研发;加强调理、速冻、方便等主流趋势食品和低温肉制品加工等关键技术和原料标准化技术研究,推进中式面制主食及中式肉制品生产的现代化进程。支持在食品加工领域应用天然环保型食品添加剂研发和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先进技术,推动食品产业技术升级,提升食品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专栏15:食品工业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面、肉制品。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式传统面制主食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速冻食品加工、流通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方便营养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发,调理、低温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乳制品、油脂及添加剂。新型乳制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开发,植物油加工关键技术及设备研究与示范,功能食品研发与产业化示范,天然环保型食品添加剂绿色制造技术研发。
    服装纺织工业领域,重点研发对位芳纶纤维、新一代高强聚乙烯纤维、新型聚酯纤维、生物质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及多功能差别化等高新技术纤维;支持千吨级碳纤维生产工艺及装备,大型涤纶、粘胶短纤维成套设备,非织造纺织复合材料成套工艺与装备等新型纺织机械研发;支持节水印染、清洁生产及纺织企业节水减排新技术开发;支持产业用纺织品、功能性纺织品及新型高档服装面料开发;支持服装设计、裁剪和加工智能化关键技术开发。
    专栏16:服装纺织工业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纺织用高档纤维生产技术。对位芳纶产业化,高性能聚乙烯纤维,生物质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的生产关键技术,多功能及差别化纤维,胶原蛋白纤维及安全气囊丝生产关键技术。
    新型纺织机械及生产工艺。千吨级碳纤维生产工艺及装备,大型涤纶及粘胶短纤维成套设备,非织造纺织复合材料成套工艺与装备。
    纺织企业节水减排技术。节水印染、清洁生产及纺织企业节水减排新技术。
    多功能复合材料生产技术。汽车及风电用高性能增强复合材料,医用和农用纺织材料,高强多层造纸网,高级复合型防水卷材,宽幅多层复合土工布,高级帐篷生产技术。
    新型高档服装面料制备技术。新型高档服装面料生产,功能性纺织品生产关键技术。
    服装设计加工新技术。服装设计、裁剪和加工智能化关键技术。
    轻工业领域,重点研发高速纸机、高效节能蒸发浓缩设备、高速贴标机、新型塑料成型设备、制革制鞋等轻工设备;支持节能玻璃、汽车玻璃、光伏玻璃等生产工艺及装备的研发;支持特种纸品、制浆造纸、制革清洁生产工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家用制冷设备技术、防冻技术研发;支持环保功能塑料、可降解塑料制品、新型棚膜、温室专用降解地膜和新型表面活性剂研制,支持LED节能照明灯具研发;支持数字化家电控制技术和新型家用电器产品研发。
    专栏17:轻工业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新型造纸技术及关键设备研发。大幅宽高速造纸成套设备,高效节能蒸发浓缩设备,高速贴标机设备,高档专用功能性纸品生产关键技术。
    家用致冷技术及设备研发。防冻降雾节水型冷却塔的研制及产业化、纳米材料在制冷系统中的应用,超疏水换热器研究,冰箱化霜节能技术,冰箱保鲜技术。
    新型玻璃制备关键技术。LED光源产品,LOW-E玻璃、汽车玻璃、TCO玻璃、超薄超白玻璃等关键技术。
    家电数字化技术。数字化家电控制技术,新型家用电器产品及关键技术。
    新型塑料、皮革制备及清洁生产技术。新型塑料成型设备,制革制鞋设备,环保功能性塑料及薄膜关键技术,PVA环保包装膜成型工艺及设备,改性塑料、制浆造纸、制革等清洁生产技术。
    3.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
    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其他产业集聚区为基地,以电子信息、生物及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为重点,积极开发高新技术及产品,加速产业化,培育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新兴高新技术先导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领域,重点研发集成电路设计、高性能宽带信息网、空间信息获取及综合应用集成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光传输技术、新型接入技术及设备、数字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软件和面向行业及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系统及技术;发展新型显示技术、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开发智能交通、信息安全和智能仪器仪表关键技术;加强网络融合和数字媒体技术平台建设,支持建立面向现代服务业的服务信息网络技术平台。
    专栏18:电子信息产业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移动多媒体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移动通信用户电信行为分析与安全预警系统,面向3G移动通信网的加密网卡的设计。
    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宽带多媒体技术,IP网络综合测试与分析设备及关键技术。
    计算机软件技术及应用。动漫和游戏,嵌入式软件、中间件软件和管理软件等关键技术,智能化安全防护软件及关键技术。
    智能仪器仪表关键技术。工业蓄电池在线安全预警系统的研究,新型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关键技术研发。
    光存储技术。新一代光纤存储安全交换机及关键技术。
    新型显示技术。新型光学引擎和数字投影机,微显示电视机,高性能喷墨绘图仪,真三维锥束CT成像(VCT)系统,激光电视,数码产品,信息家电产品及关键技术。
    新型电子元器件。LED(发光二极管)及LCOS等新型显示技术,液晶显示器件及光学识别系统关键技术,大功率LED制作及应用,大容量蓝光光盘,红外热像仪,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封装及关键技术。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及设备,互联网运营管控系统,面向等级保护的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及其安全应用支撑平台,大型网络信息系统身份认证授权监控管理平台,电子设备关键芯片漏洞发现与仿真设备及关键技术。
空间信息获取及综合应用集成系统。高精度卫星时频应用技术,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技术,机动式应急通信系统,精密测量技术,导航定位技术。
    集成电路设计技术。32位双微机电梯控制系统,电力电子集成器件及模块,电源管理芯片及关键技术。
    智能交通技术。空管设备及空管自动化系统,轨道交通信号控制和监控系统及关键技术。
    网络融合与数字媒体技术集成。三网融合技术,数字技术,通信协议工程,光通信技术,面向现代服务业服务信息网络技术平台建设与应用,数字传媒技术平台建设与应用。
    生物及新医药产业领域,重点开发生物乙烯、新型生物聚合物、生物添加剂、工业酶制剂、新菌种及新菌剂;重点支持开发生物疫苗和体外诊断试剂及配套检测设备;发展生物化学药物,重点支持开发新型医用中间体、原料药及制剂;发展现代中药和天然药物,重点支持道地中药材研究,中药材GAP(良好农业规范)种植基地建设,道地中药材深加工、中药饮片、经方开发和传统中药大品种的技术改造;支持以中药为基源的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开发;开发医用电子及物理诊疗设备、医用生物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优化产业布局,建设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
    专栏19:生物及新医药产业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生物化工。氨基酸、有机酸、多元醇、生物乙烯等生物化工产品的开发,新型生物聚合物、新型生物添加剂及工业酶制剂开发,聚乳酸(PLA)r-聚谷氨酸(r-PGA)的开发及产业化,高性能生物水处理絮凝剂及混凝剂开发,新型好氧、厌氧和复合型高效反应器开发,高效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
    新型生物疫苗。流感疫苗,流脑疫苗,家禽主要疫病多联疫苗,猪主要疫病多联疫苗,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预防性治疗性乙肝疫苗,狂犬疫苗,禽流感疫苗等的研制及产业化。
    生物诊断试剂。肿瘤标志物系列化学发光检测试剂,肝病、艾滋病等体外诊断试剂及其配套仪器的开发和产业化。
血液制品。凝血因子Ⅷ等系列血液制品开发及产业化。
    新型药物制剂。喜树碱类抗癌药全合成,半合成抗生素母核及阿莫西林和头孢类系列产品,国家一类抗癌新药OGP46的研究开发,林可霉素关键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新型透皮贴剂联苯乙酸研究开发,阿托代他汀钙等新型心脑血管类药物原料及制剂产业化,喜树碱系列原料药开发,左氧氟沙星等手性药物合成关键技术开发。
    医用中间体。GCLE系列、6-APA系列、7-ADCA系列产业化,核黄素、核糖高产菌种选育及核苷类系列中间体产业化。
    原料药。β-内酰胺,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核黄素,核糖高产菌种选育及发酵工程技术研究,半合成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头孢匹艾、头孢克肟、罗红霉素、氮红霉素、克林霉素磷酸酯等重点品种产业化。
    新型制剂技术。控缓制剂、速释制剂、透皮吸收制剂等新型制剂技术研究开发。
    现代中药制剂。张仲景经方系列中药新制剂的开发研究。
    大品种技术改进。六味地黄丸等浓缩丸,通络祛痛膏等外用贴膏制剂,双黄连注射液等中药注射注液,小儿清热宁颗粒等儿童用药产品,    冬凌草片等的产业化及二次开发。
    道地中药材研究开发。四大怀药以及山茱萸、金银花、冬凌草、丹参、柴胡、栀子、桔梗等河南道地药材质量研究,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以及深加工,以怀山药、大枣、金银花、冬凌草、辛夷等河南道地药材为原料的保健食品,保健品及化妆品的开发及产业化。
医用电子及物理治疗设备。心血管疾病诊治医电系列设备研制与产业化,数字化、多功能呼吸与麻醉设备自主开发和产业化,医用电子及物理治疗康复设备的开发与产业化,折叠式人工晶体产品及关键技术。
    医用生物材料。安全自毁式注射器和非PVC式输液器产业化,静脉留置针,医用防护产品产业化,人用聚乳酸和人工皮肤的合成及其产业化,可吸收骨钉骨板产业化。
    新材料产业领域,重点支持开发高性能超硬材料、功能陶瓷材料、优质高效特种耐火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新型焊接材料、苛刻条件下耐磨材料及金属基复合材料和制品关键技术;开发高性能工程塑料、高分子复合材料、新型精细化工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技术;发展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型信息与功能材料等的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
    专栏20:新材料产业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高档耐火材料关键技术。优质钢精炼用高档耐火材料,铝用新型阳极火道墙技术推广与应用,节能高效钢包耐火材料及集成技术,优质不定形特种耐火材料,流态化煅烧特种氧化铝,大型装备用高效节能环保耐火材料及关键技术。
    高性能超硬材料关键技术。聚晶金刚石复合片,首饰级大颗粒人造金刚石单晶,硬质合金复合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高精度超硬材料组合切割砂轮及大直径切割砂轮的研究,聚晶立方氮化硼,高速精密CBN陶瓷磨具,树脂磨具,高精密衍磨,抛光材料,大颗粒单晶金刚石、纳米金刚石等关键技术。
    新型耐磨材料关键技术。新型金属耐磨材料、复合耐磨材料关键技术。
    先进陶瓷材料关键技术。高性能结构陶瓷、功能陶瓷关键技术。
    新型焊接材料关键技术。绿色环保钎料关键技术。
    高分子材料关键技术。高性能绝缘材料,环保型胶粘剂及密封剂,高分子功能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技术。
    纳米材料关键技术。新型功能纳米材料和信息、能源、生物等纳米材料的规模化制备技术,纳米器件及加工技术。
    新型工程塑料关键技术。可生物降解塑料,新型环保材料,汽车及电子用高性能尼龙工程塑料,聚乳酸材料制备技术。
    新型建筑材料关键技术。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及关键技术。
    新型精细化工材料关键技术。高性能催化剂、橡胶塑料助剂制备技术。
    医用材料关键技术。医用钛合金、镁合金制备技术。
    新型信息用气体材料关键技术。六氟化硫和三氟化氮等电子气体制备技术。
    新能源产业领域,重点研发风力发电机组及其关键零部件、多晶硅节能环保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太阳光伏电池及太阳能热利用关键技术、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关键技术、核级电机及大型铸锻件;支持利用非粮原料生产乙醇,开发生物质气化、液化关键技术和车用沼气、生物质致密成型技术与配套设备以及地热能直接利用技术及设备;支持核能技术、余热余气循环再利用技术研发,推动产业化。
专栏21:新能源产业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及其关键零部件。风力发电成套装备,2.5兆瓦及其以上风力发电机组及控制系统,发电机、轴承、齿轮、叶片、制动器等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
    多晶硅节能环保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多晶硅节本降耗技术,大型多晶硅还原装备关键技术,多晶硅制备及综合利用技术,环保及低成本硅材料制备关键技术,超高纯多晶硅节能示范技术,改良西门子法、物理法、新硅烷法、循环流化床法制多晶硅,多晶硅及单晶硅切片制备技术。
    太阳光伏电池关键技术。高效晶体硅太阳电池,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物理法太阳能级多晶硅,太阳电池组件及封装关键技术,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工艺与装备,高性能太阳能电池用玻璃生产及增透膜制备关键技术,聚光型太阳电池关键技术,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及器件研究,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技术。
    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关键技术。高效锂离子电池用六氟磷酸锂开发及产业化,电动车用中、高倍率锂离子电池组及管理系统技术,动力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磷酸铁锂、六氟磷酸锂制备技术。
    核级电机及大型铸锻件。核电级防爆电机,核电厂用系列核级电动机,大型核电站齿轮传动装置及铸锻件关键技术。
    生物质能源与配套设备。秸秆纤维乙醇产业化关键技术,年产2200万方车用生物质气体燃料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纤维乙醇节能关键技术,规模化生物质燃气制备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纤维与非粮原料液体燃料节能关键技术研究,生物质气化合成及发电技术及设备,生物质致密成型关键技术及设备,生物质环保柴油清洁生产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地热能直接利用技术及设备。地热空调高效换热器,余热余气循环再利用关键技术。
    4.引导支持现代服务业。
    加强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引导和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研究现代服务业共性服务技术、物流关键技术、数字内容关键技术,建立现代服务业共性服务技术支撑体系。重点支持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数字媒体、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社区、数字旅游、电子金融、数字档案、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新技术及设备研发和推广应用,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
    物流领域,重点支持建立具备企业内部物流体系和第三方物流体系信息共享功能的现代化物流信息平台,支持建立采购管理系统、储备管理系统、物流配送系统、资金结算系统,确保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快速有序流动和企业管理水平提高;支持物流企业开发应用条码技术、射频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快速响应系统、电子订货系统及数据仓库技术等。
    专栏22:物流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社会共享的现代物流信息平台、物流金融服务平台建设。物流配送系统,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及信息系统关键技术,仓储管理系统,采购管理系统,资金结算系统关键技术,冷链物流相关技术,应用条码技术,射频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快速响应、电子订货系统及数据仓库关键技术,电子口岸关键技术,大宗农产品物流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等。
    旅游产业领域,加强旅游信息技术平台建设,重点支持开发数字河南旅游技术;支持河南旅游资源调查成果推广及应用;支持重点景区数字化管理。开发音频转换等图像与音频视频处理软件、数字地图技术、视频可视技术;支持发展控制地图发布引擎调用不同城市地图文件技术方法,开发快速导航地图技术、基于数字地图数据采集维护技术、后台管理技术;支持开发旅游资源新技术和旅游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
    专栏23:旅游产业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旅游信息技术平台建设,数字河南旅游技术建设。音频转换关键技术,图像与音频视频处理软件,数字地图关键技术,视频可视新技术,重点景区数字化管理技术,控制地图发布引擎调用不同城市地图文件的技术方法,快速导航地图技术开发,基于数字地图数据采集维护技术,后台管理技术,旅游资源开发和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推广应用河南旅游资源调查成果。
    文化产业领域,重点支持三维动画技术研发及其平台建设和计算机图像生成技术、视觉艺术创作技术开发,支持开发基于三维动画的CG(电脑图形)技术,研发三维动画软件;通过计算机建模、动作、渲染等技术,满足市场对一维动画作品、网络游戏和数字旅游越来越高的视觉要求,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传统文化产业。
    专栏24:文化产业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三维动画技术研发及其平台建设。计算机图像生成技术开发,视觉艺术创作关键技术,基于三维动画的CG技术开发,三维动画软件,计算机建模、动作及渲染关键技术。
    金融领域,加强信息技术与银行业务高度融合技术平台建设,打造现代金融的核心竞争力;支持银行自身运行系统物理环境改善以及安全技术发展,支持银行客户端操作风险防范与应急处理技术开发。
    专栏25:金融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信息技术与银行业务高度融合技术平台建设。银行自身运行系统物理环境改善以及安全关键技术,银行客户端操作风险的防范与应急处理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
    制造技术服务领域,支持基于计算机与网络的工业设计技术,开发应用概念设计技术、概念建模技术、快速成型技术、产品造型技术、人机工程技术、色彩设计技术、产品形象技术、设计管理技术;支持开发工业设计应用软件,实现产品概念、零部件设计、结构设计、机构设计、装配、外观造型、动画演示、三维动态仿真及工程制造全过程计算机化。
    专栏26:制造技术服务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基于计算机与网络的工业设计技术集成。基于计算机与网络的工业设计技术,应用概念设计技术开发,概念建模技术,快速成型技术,产品造型技术,人机工程技术,色彩设计技术,产品形象技术,设计管理技术,工业设计应用软件开发。
    农村科技服务领域,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重点培育和扶持农村科技服务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家大院等多种类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支持建设“12396”信息服务等农业科技服务平台;组织开展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科技信息联动服务模式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与市场竞争、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综合性服务和专业性服务、专家试验研究与乡土人才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专栏27:农村科技服务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服务体系。农业科技“12396”信息服务体系研究与示范,新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组织建设与应用推广。
    人才培养。农村适用技术人才培训。
    5.改造提升基础产业。
    以节约资源能源、改善环境为重点,继续实施节能减排科技工程,在资源、环保、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和信息化等基础产业领域,结合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并能带动形成新的市场需求、改善民生的技术和产品,改造提升传统基础产业。
    资源能源领域,重点加强固体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保障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重点支持资源快速勘察技术、深部资源勘察技术、矿产资源高效开采和综合利用技术、煤层气开采利用等关键技术的开发利用;大力开展能源、非能源重要矿产战略性资源潜力评价与勘查、重点成矿带成矿地球动力学与成矿预测、主要国有大中型资源危机矿山资源潜力评价、重要矿产资源采选技术优选与综合循环利用技术等研究,扩大现有资源储量,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支持地质环境监测与保护、地质灾害预警与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等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
    专栏28:资源能源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水资源。城市综合节水技术,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水循环利用技术,雨洪水资源利用技术,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利用、监测管护关键技术研究。
    土地资源。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动态监测和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综合整治技术研究。
    油气资源。煤气层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及产业化。
    固体矿产资源。多金属伴生矿资源高效综合利用,钼钨选矿及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利用,车载钻机配套技术研究,电磁法在矿井中的勘探技术应用研究,铁矿富集机制及找矿方法组合研究,深部科学钻探技术研究,豫西南地区银铅锌矿等重要矿产成矿规律及找矿或深部找矿研究,找矿、勘查、采矿等关键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豫西南多金属矿深部找矿技术研究,极低品位铝矿资源制取铸造铝硅合金,贫杂铝土矿综合利用研究,稀有金属选矿工艺研究,年产10万吨亚熔盐法铬盐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万吨级亚熔盐法氧化铝清洁生产技术开发与产业化,万吨级氧化铝赤泥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红粘土镍矿全组分综合利用生产镍、钴、铁、铬、铝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清洁生产技术研发,中低品位高铝耐火材料原料矿产综合利用技术,信阳上天梯沸石矿高值利用技术与产业化。
    资源综合与再生利用。矿井瓦斯抽采发电热害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钼尾渣、硫酸渣生产优质铁球团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工程,栾川钼尾矿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及产业化,钼精矿流态化焙烧回收硫和铼的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节约能源。电解槽高效节能及余热利用技术的开发,烧结隧道窑余热发电关键技术研究,浅层地热能开发同井抽回两用系统技术研究,地温空调柔性导流型双螺旋套管式换热器的关键技术研究等 。
    生态环境领域,重点围绕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生态环境整治、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加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支持开发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术、重污染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污水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技术、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大气污染综合控制技术、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水源地保护及生态治理技术,引导和支撑循环经济发展;重点支持研发适合国情的重大环保装备及环境监测仪器设备。
    专栏29: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污水处理关键技术及设备。清洁镀金材料柠檬酸金钾,城市污水脱氮除磷技术,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技术,难降解有机废水治理关键技术。
    水资源生态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土壤防污染关键技术研究,地表水保护关键技术研究,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废气治理关键技术研究。熔池熔炼直接炼铅工艺,锅炉烟气脱硫技术研究,锅炉烟气脱硝技术研究。
    固废处理关键技术研究。污泥无害化处理及再利用技术,电子垃圾处理关键技术,固废处理设备研究。
    交通运输领域,重点开发推广道路无损检测技术、道路养护和修复新材料及新技术、智能交通和交通安全信息集成等技术,保障道路交通安全。
    专栏30:交通运输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公路修筑与维护。沥青路面冷态循环利用技术及配套设备研究,公路沥青材料改性与再生技术研究,公路工程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工艺研究,新型筑路材料研究,山区公路防灾减灾技术。
    桥梁建造与监控监测及加固技术研究桥梁监控监测与加固技术研究,道路桥梁无损检测及非开挖维护技术。
    交通运输智能化:交通运输智能化研究。
    水利领域,重点开发水利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重点支持研发水资源安全供给、优化配置及开发技术,防洪抗旱与减灾关键技术与设备、水旱灾情预警预测和综合调度技术、水环境自然生态保护技术、城市综合节水技术、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与关键设备、水循环利用技术、非传统水资源利用技术、城市水系与生态水利景观设计及施工技术等;支持高耗水行业开发节水及再生水回用新技术。
    专栏31:水利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节水农业。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推广,智能化节水农业关键设备与产品研究与开发。
    水资源配置与雨洪水资源开发。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防洪抗旱与减灾预警预测和综合调度研究,水资源保护和生态保护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
    水利工程技术。大坝安全监测技术研发,堤防工程防渗及提防安全性评价与维护技术研发,城市水系与生态水利景观设计及施工技术,地下工程开挖技术及装备,环保型节水制剂新材料关键技术。
    综合节水。城市综合节水技术研究与示范,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推广,智能化节水农业关键设备与产品研究与开发。
    信息化领域,加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加快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系统建设,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围绕农林动植物生产过程精准化管理,着力研究农业数字信息化技术。大力推广农业专家服务系统及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智能监测与控制技术、农情监测技术、精准农业等农业信息技术。
    专栏32:信息化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产品综合设计及系统集成。基于三维CAD模型的产品综合设计及系统集成技术,网络化制造技术,基于PDM和ERP的企业综合集成技术。
    电子商务技术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基于SCM和CRM的协同电子商务技术,新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技术,公共数据库平台构建技术。
    企业业务基础平台技术。企业业务基础平台技术,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集中型广域农统研究与示范业信息服务系。
    数字农业。农业专家服务系统及农业决策支持系统集成与示范、农业智能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农业数字模拟构建与示范应用,农业精准作业导航与变量作业控制研究。
    6.加强民生科技创新。
    以人为本,围绕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重点领域,攻克一批重大公益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获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基地,提升民生领域的创新能力,使科技创新更多地惠及民生,同时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人口与健康领域,重点围绕避孕节育、出生缺陷、生殖健康、重大传染病和非传染病防治,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重点支持避孕节育、生殖健康和出生缺陷诊断技术研发和应用,开展艾滋病、乙肝、恶性肿瘤、心脑肺血管病、糖尿病等死亡率高、危害严重的重大疾病的防治研究,新型重大传染病预防、检测、治疗技术研究;加强生物治疗新技术研究开发,重点支持干细胞与克隆技术、特异性分子标记物、新型基因治疗载体研究与应用;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及预防、保健、康复技术研究。
    专栏33:人口与健康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计划生育、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健康和出生缺陷诊断技术及产品研发和应用。
    重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心血管疾病诊治医电系列设备研制与产业化,恶性肿瘤、心脑肺血管病及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研究,干细胞技术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肿瘤生物治疗新技术研究,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乳腺癌特异性标志物及其在防治上的应用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像学监测暨介入治疗研究。
    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艾滋病、乙肝、结核等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研究。
    中医传承及现代中医诊疗技术。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及预防、保健、康复技术的研究,中医诊疗技术与专用仪器设备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公共安全领域,重点围绕生产安全、社会安全、食品安全、自然灾害防御,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与示范。重点支持矿山灾害综合治理和隧道安全施工技术研究;支持重大工业危险源识别、评价与控制技术研发,加强主要职业危害防治技术研究;开展区域自然灾害监测、预测、评估、预警技术及多灾害综合防御技术和装备研究;加强维护公共安全技术及装备研究开发。
    专栏34:公共安全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社会公共安全。网络防控、物证信息采集与检验鉴定、图像信息等警用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应用,平安农村建设的安全防范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
    生产安全技术。瓦斯灾害综合防治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突水灾害、动力灾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矿山抢险救灾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低浓度瓦斯利用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矿山安全监测监控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火灾、爆炸和危险化学品泄漏防控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尘肺及高温等主要职业危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防灾减灾技术。自然灾害监测、预测及预警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应急救灾技术及装备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多灾害综合防御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地震预报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食品安全领域,开展食品安全技术、设备、标准研究;开展食品生产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研究与示范;加强食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在线检测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研究开发;开展监测、预警、溯源和控制技术体系建设,提升食品产业的安全保障能力。
    专栏35:食品安全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食品安全技术。食品(农产品)安全生产与监控技术体系建设研究开发,标准化安全生产与管理技术体系的研究开发,快速检测、在线检测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研究开发,食品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技术的研究开发,食品(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与监管智能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城乡饮用水安全及保障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检测及质量安全。食品非法添加物快速检测技术及设备研发,食品物流与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
    城镇发展领域,重点支持开发城镇空间布局规划和系统设计技术,城镇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备规划设计、一体化配置与共享技术,城镇区域规划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互动模拟预测和动态监测技术;开发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绿色建筑设计及施工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与设备,可再生能源装置与建筑一体化技术,节能建材与绿色建材,建筑防水材料与施工技术、建筑物立体绿化技术,居住区和室内环境改善技术;支持研发重大建筑施工装备。加快推广应用化学建材、钢结构、高性能砼等高性能、低材耗、可再生建筑材料。在全省城乡继续开展可持续发展的实验与示范。
    专栏36:城镇发展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建筑节能。节能与生态建筑关键技术研究及集成示范,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新型构造体系及可再生能源应用研究。
    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墙体材料在建筑中应用的成套技术,大型自动化粉煤灰建材制品设备及工艺研究,新型乡村经济建材研究,绿色建材脱硫石膏粉生产技术研究,高效装配式整体混凝土体系研究。
    城市交通。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
    新农村建设领域,重点围绕农村卫生保健、社区规划和住宅建设、饮水安全、环境治理、能源开发利用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加强共性关键技术和实用设备研发与示范推广。重点支持低成本医疗器械和药物研究与开发、农村清洁用水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农村可再生能源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开展农村住宅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与利用技术研究及示范、农村防灾减灾适用技术装备开发及示范推广;实施主体多元化、模式多样化、服务专业化、组织网络化的农村民生科技服务促进行动。
    专栏37:新农村建设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农民健康。低成本医疗器械和药物研究与开发,严重危害农民健康传染病、流行病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农村住宅。农村住宅节能节地节水治污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适宜农村使用的系列建材研发与应用。
    用水安全。农村家用井水净化器的研究,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及示范。
    清洁社区。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农村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绿色能源。农村沼气发电技术推广示范,农村可再生能源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
    (五)有重点地加强优势领域基础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农业基础研究,重点研究重要农业生物基因组学和重要功能基因挖掘和利用,重要农业生物遗传育种及优异种质资源的发掘、保护、评价和创新,重要农业生物生长发育规律及调控机制,农业有害生物成灾机理及预警技术,土壤、作物、环境水分循环过程及节水调控机理,作物抗逆机理与环境调控,动物重大疫病病原学及致病机理,动物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标记与基因定位,食品加工和流通过程不安全因素的产生机理和控制理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生态系统优化的技术基础等。
    专栏38:农业基础研究重大关键技术
    重要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及优质种质资源的发掘、保护、评价和创新。小麦、玉米重要农艺性状调控的分子机理研究与分子设计育种,离子束生物工程技术创制新一代超级小麦种质资源,珍贵稀有树种、主要乡土树种种质资源收集、良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microRNA在作物发育调控中遗传机理研究及其应用,粮食生物大分子定位修饰及功能调理技术研究,棉花基因组测序、预测分析及棉花重要性状基因的挖掘及新材料创制,航天与辐射诱变创制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重要生物种质资源性状研究。
    农业有害生物成灾机理及预警、防治技术基础研究。重要农作物防御病虫害的分子机制解析及转基因抗虫作物新品种培育,迁飞害虫的雷达监测技术研究,新型蛋白质农药研究。
    动物重大疫病的致病机理、预防与控制及营养学基础研究。PRRSV感染后免疫抑制和抗体依赖增强作用(ADE)的分子机制及PRRSV新型高效、安全疫苗研制,动物重大疫病的Fc受体调节机制研究,畜禽重要品质性状的分子调控理论研究,动物功能基因表达的营养调控。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生态系统优化基础研究。农作物秸秆纳米预处理及其制氢技术,生物预处理与光合制氢技术研究,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研究,基于次生代谢调控的作物抗逆理论与技术研究,生物质气化合成二甲醚关键技术研究,提高作物整体抗旱性的细胞及遗传学基础研究。
    其他。电磁场对食品生物分子作用机理研究,核果类果实采后软化的分子调控机制和耐贮运基因发掘。
    高新技术基础研究,重点研究基础材料改性优化的理化基础、相变和组织控制机制、复合强韧化原理,新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人工结构化和小尺度化、多功能集成化等物理新机制、新效应和新材料设计,复合材料微结构设计和集成制造,材料制备原理、新工艺以及结构、性能表征新原理,净成形工艺、先进材料的成形工艺及其成形理论,材料服役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性能演变、失效机制及寿命预测原理等。
    重点研究虚拟计算环境的机理,海量信息处理及知识挖掘的理论与方法,人机交互理论,网络安全与可信可控的信息安全理论,电滋波探测理论、技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宽带信息网理论与工程,网络信息系统隐私保护关键技术,信息系统灾备与可生存性技术,公共安全应急平台建设,纳米尺度的集成电路技术等。
    专栏39:高新技术基础研究重大关键技术 
    材料复合强韧化及其组织控制。高聚物成型加工与模具设计中关键科学问题,纳米微成型与模具技术研究,超轻结构复合材料微结构设计和集成制造,微(纳)系统性能测试方法及理论研究。
    材料人工结构化、小尺度化、多功能集成化效应。基于纳米异质结构阵列的高性能气体传感和农用、医用超低浓度生物分子探测技术研究,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纳米结构材料的设计、组装及相关器件,新型无机功能材料的合成、设计及其光电性质研究。
    先进材料的加工过程中关键科学问题。高强韧铝基合金的电解多元合金化及在线制备研究,基于第一性原理和分子动力学的超硬材料设计与制备研究,大容量电化学超级电容器及相关材料的应用研究,超临界流体技术辅助修饰的碳纳米管在高强度复合材料制备中的应用研究。
    材料服役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性能演变及寿命预测。耐火材料高温模拟和服役寿命预测研究,新型隔热耐火材料制备技术与应用基础研究,耐高温透明稀土高分子材料的光、电、磁功能集成及其构效关系研究,智能材料多场断裂研究,基于电子理论的高强度高导电电子铜合金设计和制造关键技术研究,特殊环境下材料力学性能的表征及服役寿命预测,金属间化合物成形原理及方法。
    生物材料表面材料功能化设计及生物相容性研究。镁合金和钛合金生物材料制备与加工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功能配合物在非线性光学材料、骨架离子置换材料以及吸附材料方面的研究。
    信息安全基础研究。互联网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关键技术与系统研制,可信可控信息安全基础理论研究,互联网海量信息综合利用,网络信息监控和舆情分析,密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现代通信技术基础研究。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技术标准体系研究,自组织智能系统和个人智能系统研究,自组织传感器网络芯片及应用。
测绘科学与导航定位技术基础研究。地理空间数据质量控制研究,高光谱遥感成像机理研究,地学综合信息表达的空间网格理论与方法,河南省资源环境数据挖掘技术与应用研究,基于连续运行基准站定位的理论及方法,新一代卫星导航高动态定位理论研究。
    机电一体化智能处理与集成电路技术研究。机电装备系统动力学高精度数字仿真与智能控制平台研究,电磁信号的产生、辐射、传播、散射、接收和处理等的探测理论、技术研究,针对生物医学和环境监测的光传感机理研究,直线电机与现代驱动关键技术研究,纳米尺度的集成电路基础研究,数字信号专用处理芯片及应用。
    基础产业基础研究,重点研究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原理和新途径,高性能热转换及高效节能储能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光电转换及储能技术科学问题,化石能源高效洁净利用与转化的物理化学基础,生物资源化或生物炼制的基础理论,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等领域应用的相关技术标准,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重要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及找矿方法等。
    专栏40:基础产业基础研究重大关键技术 
    传统能源利用基础研究。燃料电池纳米催化剂的组成和表面形成影响催化性能的机理研究,基于混沌流态的高热流密度及微尺度传热系统技术研究,超临界状态下天然工质的流动与传热机理及强化传热结构研究,±10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保护设备标准与试验研究,智能电网仿真实验室建设,燃料电池高效运行的新方法新技术研究。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基础研究。纳米晶体光电化学太阳能电池研究,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LiFePO4材料的研究,高安全性聚合物动力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基础研究,太阳能多晶硅定向凝固等离子体提纯工艺,硅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提高的关键技术研究,量子点红外光伏材料及器件研究,光伏系统及相关化学电源性能研究,核电动力装置节能关键设备及其健康状态监测和事故预警系统的研究,地热能发电装备关键技术研究。
    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基础研究。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理论与技术研究,煤矿火灾防治理论与技术研究,高效低耗污水再生全流程关键技术研究,黄淮流域水环境与农业面源污染物痕量检测及其环境安全性评价技术体系研究,水利工程安全评价与防灾减灾技术体系研究,浅海碳酸盐岩中遗迹组构与地微生物研究。
    民生科技基础研究,重点研究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干预的分子与细胞基础,神经、免疫、内分泌在健康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病原体传播、变异规律和致病机理,药物在分子、细胞与整体调节水平上的作用机理,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检测、预防和控制,组织器官的再生、修复、移植和生物相容性,环境对生物过程的干扰。
    专栏41:民生科技基础研究重大关键技术 
    医学基础理论研究。降低真菌性角膜病致盲率的基础及应用研究,活化CD40-CD40L通路联合榄香烯对食管癌EC9706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小儿肾脏病(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医药防治的研究,生物精神病学及精神疾病个体化治疗基因图谱的绘制。
    药学基础研究。河南道地及大宗药材种质资源评价及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中医药作用机理,开展核苷类化合物化学合成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重大人畜共患病病毒性病原快速检测试剂盒及新型疫苗研制,有机合成方法学与功能性材料研究,靶向抗肿瘤药物PCAP的研究,不对称加氢技术及其在医药中间体中的应用,难治性眼病治疗--眼部纳米缓释给药系统的研制,高效液相-核磁共振联用指纹图谱理论方法及其在药用植物中的应有研究,产业化家蚕生物反应器平台技术建立及其应用于生物制药生产研究。
    重大疾病防治关键技术基础研究。肝再生的功能基因组学与肝病治疗,kiss-1及stat3基因与食管癌浸润转移的关系及其机制探讨,乳腺癌高效标记物研究及其早期检测技术的建立,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疗效机制及中药新药研究,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药新药的开发研究,中医药防治肿瘤作用机理及应用研究。
    四、保障措施 
    (一)树立科技创新意识,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把科技创新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创新教育,使自主创新成为各级、各部门和企业的重要发展理念。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教育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育培养,使自主创新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大力培育创新文化,为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大力宣传在自主创新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先进典型特别是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倡导创新价值观,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推进科研诚信建设,制止学术不端行为。培养团队精神,大力提倡团结协作、开放包容、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发挥政府奖励的杠杆和引导作用,对在自主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并落实相应待遇。广泛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科学技术普及,积极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不断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鼓励和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开展群众性发明创造、技术革新和技术推广活动。充分发挥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公共设施的科普功能,建立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定期向社会公众开放制度,促进开放共用。
    (二)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格局。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强化政府的科技宏观管理能力,加强对科技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加强科技工作的目标制定和绩效考核。加强科技、综合经济和产业部门的协调,形成科技部门综合协调,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创新活动的相互促进。建立健全组织重大创新活动的联动机制,围绕我省及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策划和凝练各类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国家、省、地方形成合力联合推进,提高科技资源的集成度和使用效率。完善重大创新项目的部门配合联动机制,在资金、技术、土地、环境容量等重要资源配置上加强协调。探索建立自主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促进产业界、科技界、资本市场有机配合联动,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新兴产业的形成壮大。引导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的良性互动。
    (三)健全和落实政策,促进企业成为创新资源投入主体。制定出台《河南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落实国家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及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征企业所得税工作,用足用好国家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企业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把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企业申请政府科技经费支持和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条件,作为国有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政府有关专项资金要注意引导带动企业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使其逐步成为科技创新和创新资源投入的主体。
    (四)创新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大培育力度,优先支持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建立健全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用担保制度,引导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拓宽创业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促进社会资本机构整合、重组,形成一批骨干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建立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创新交易模式和运作机制,为我省具有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的产权交易提供服务。充分发挥政府各类投融资平台和投资公司的作用,引导社会有关方面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
    (五)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益。把财政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在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优化科技投入结构,集中优势科技资源,重点支持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开发,逐步增加重大科技专项经费等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提高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
    (六)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鼓励以企业为中心,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重要用户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各类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在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领域,建立企业牵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通过产学研结合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创新产学研用结合组织形式,以契约化为保障,以利益为纽带,引导和推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能够支撑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应用技术研究。政府科技资金优先支持产学研用结合开展的研发平台建设、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有较明确应用前景的原始创新。
    (七)坚持市场导向,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明确科技创新成果的商品属性和商品价值,根据市场需求开展科技创新,取得的科技成果由市场配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改革科技成果评价标准,科技成果和科技资源效能的评价要以产业化、市场化和商品化为主要标准,把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作为自主创新活动的根本目的和主要评价指标。政府科技资金支持的科研项目要把转化应用前景作为重要依据,政府科技奖励要把成果转化应用效果作为重要标准。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要将科研人员开展自主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情况作为重要评价内容。落实有关规定,鼓励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引导和激励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鼓励和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进入市场创新创业。完善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和企业服务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引导其把投资重点投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积极推动科技保险创新发展,逐步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让的保险保障机制。
    (八)保护知识产权,切实维护科技成果权益。实施《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支持创新主体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工艺和产品方面创造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制定鼓励引导知识产权许可、技术转移等制度和政策,推动核心技术的专利化和标准化,促进知识产权的转化和应用。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和打击各种侵权、假冒等违法行为,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探索建立防止滥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促进公平竞争和不断创新。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的转让和成果创造者的合法权益要以市场经济和法律手段提供保证。
    (九)扩大开放合作,利用外部资源增强我省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高创新起点,缩短创新周期。加强与美国、日本、俄罗斯、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人才流动加快的机遇,努力引进海外科技资源,支持跨国公司和国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来我省建立研发中心。大力支持我省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获取核心关键技术,培育创新团队。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依托产业集聚区、骨干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集聚一批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和产品的输出,鼓励支持我省企业到国外建立研发机构或与国外机构联合开展研发活动,提高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与国内创新力量的合作。通过省部会商等有效渠道,争取国家及有关部委对我省科技创新的更大支持。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及中直和省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和支持其在我省建立成果转移中心或研发、成果转化基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支持中央驻豫和驻豫军口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参与我省科技创新,进行成果转化。发挥我省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强化与北京、上海等创新资源密集区域的科技合作。积极推进省内区域合作,结合我省现代城镇体系建设建立科技创新协作区和创新资源密集区。

河南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主办: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承办: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花园路27号    邮编:450008    电话:0371-65956924
Copyright©2016 www.niigata-wi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5012897号